,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 一次中美双边会 谈上宣布了在2017年启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计划。对于世界头号碳排放国而言,要在短短两年内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碳市场,难度可想而知:这意味着中国需要获得并管理7000多家企业的碳排放数据,并设立松紧合度的排放总量,如此才能避免经济增长不被拖累。2013年开始,七个省市陆续上马区域性碳市场试点,为全国性碳交易试水。与此同时,国家发改委也发布政令,对十个重点行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监测和记录。 这一系列工作为今天发改委 正式宣布《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(发电行业)》奠定了基础。这份文件相当于一份指导全国碳市场逐步成形的路线图。根据能源基金会北京办公室的分析,2018年中国将完善全国碳市场的相关立法工作,并完成发电企业的配额分配,到2019年全国性碳交易终将进入试运行。 那么,在目前阶段该如何看待中国全国碳市场“软启动”的意义呢?中外对话总结了五大看点。 1. 中国碳市场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碳交易市场 等到正式上线,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超过长期以来位列全球第一的欧盟市场,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。即便首批仅纳入了发电/供热行业,其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占到全国三分之一左右(35亿吨),并且最终将涵盖八个行业。由于电力/供热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近一半,中国全国碳市场规模会几乎相当于欧盟碳市场的两倍。 谈到首批纳入碳交易市场的行业选择,能源 基金会中国项目主管 刘爽认为:“电力行业排放数据的透明度和可信性都是最高的,所以是最适合作为首批纳入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行业了。这也是为什么世界目前规模最大的两个碳排放交易市场——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美国加州碳交易市场——都在初期就纳入电力行业的原因。” 碳定价可能是中国最有效的减排工具 在中国实施的各项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中,碳定价具有极大的减排潜力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( )、发改委能源研究所( )、能源创新机构( )进行的建模分析表明,到2030年,在实施碳定价的情况下,碳排放将比常规情境减少27.49%。 尽管碳排放交易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,但并非万能;该研究也指出,中国要实现气候目标,必须同步实施其他补充政策。中国目前的减排政策组合印证了这一观点:碳市场将与一系列其他措施共同发挥作用,例如电力行业 改革和新能源汽 车双积分...